太子河史话发表时间:2020-06-10 00:00 太子河古称衍水。在春秋战国时期,太子河流域一带地区被称为衍,为东胡族控制,是以河称衍水。后因燕太子丹被秦将追杀逃亡于此,故名为太子河。 太子河有南北两源,北支称北太子河,发源于新宾县红石砬子山,由本溪县东北部南甸子镇二道河子村入境;南支称南太子河,发源于本溪县东部草帽顶子山,流经东营坊、蓝河峪、碱厂和南甸子等乡镇;南北两支在南甸子镇马城子村汇合为太子河干流。太子河由东北向西南流经本溪县泉水、小市、偏岭等乡镇和明山区牛心台镇后进入市区,由东北向西南从市区中心通过,经白石砬子村出境,入辽阳县境内,最后在海城市三岔河附近汇入辽河。 太子河流经新宾、本溪、辽阳、海城等市县,全长413公里,总流域面积13883平方公里;本溪境内河长168公里,流域面积4428平方公里。 本溪地处太子河上流段,自古以来就享受着太子河赐予本溪人民的丰腴与恩泽。1978年省、市、县考古队在距太子河1里左右的本溪县山城子乡太子河支流汤河右岸的庙后山南坡,发现了我国旧石器文化遗址中最东北的一处。庙后山遗址属于奥陶纪石灰岩地层洞穴堆积。其厚度为13.5米,自下而上分8层,出土了人类文化遗物14件和古动物化石74种,还有两枚人牙和一段幼儿股骨化石。经考古证明,庙后山人起源于40万年前,是东北地区现已发现的最早人类。 1983年,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位于本溪县谢家崴子村太子河左岸的本溪水洞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打制石器,较多的骨器,且有陶网坠等,并有狍子、鹿等兽骨。在青铜时代,太子河流域的古文明更趋发展。从1983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太子河上游的本溪县南甸镇马城子村陆续发掘出山城子B、C,马城子A、B、C等7座洞穴145座洞穴墓葬,出土文物1523件。这些墓葬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经研究,该文化是我国夏商时期北方的一支早期青铜文化,于夏家店下层文化隔辽河并行发展。 之后,在本溪市明山区的梁家村,又发现墓葬一处。墓为石板堆砌,墓内出土了青铜短剑和双纽铜镜,并有枕状器。推断当为春秋晚期的墓葬。太子河流域的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太子河流域称得上是东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世世代代滋养和哺育着辽东人民。古代本溪地区人烟稀少,交通闭塞,陆路只有少数弯弯曲曲的茅草小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太子河逐渐成了水上交通要道,给本溪人民提供了灌溉和舟楫之利。据《奉天通志》记载,清初的太子河水运已是“船排争泊,水利颇饶”,具有一定的规模。清中期后,就更为发展了,而且这时的太子河水运已由最初的用于军事目的、运送士兵、辎重、情报,发展为用于经济需求,把上游山区生产的特产运至下游来进行商品贸易。水运较之陆行省时省力,故繁盛不衰。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年间,太子河沿岸人民就利用太子河修渠引水灌溉农田,用水作动力推转石磨制作线香,水上运输成为当时沟通上下游经济的主要通道。太子河运输的结果,使得水运的码头、物产丰富的本溪湖、碱厂等地区逐渐成为辽东山区工商业密集、人口众多的交通要地,进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成为本溪城市的雏形。因此可以说,得天独厚的太子河水上通道,在使本溪地区成为东北历史上先进生产技术传播的主要地域的同时,加快了本溪城市的形成。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太子河又成为本溪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关门山水库的修建和太子河干流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观音阁水库的竣工完成,为科学合理的利用水利资源、推动本溪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改造的太子河不仅给本溪带来了山川灵秀,更为本溪人民带来了物产丰饶、持续发展。正是“吾侪得饮太河水,当报母亲养育恩。”太子河已经成为本溪人民心中的母亲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