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湖史话发表时间:2020-06-10 00:00 本溪湖位于本溪市区北部大堡卧云山崖之下,为洞中小湖。湖底上阔下窄,状如犀牛之角,因之取名“杯犀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杯犀湖”名称过雅,又难写辨认,故取其谐音改称为“本溪湖”(本溪湖药王庙碑文可为佐证)。同治八年(1780年),辽东处士高升尧书写“辽东本溪湖”五字凿于洞口上方,此后,本溪湖的名字便流传开来。本溪湖地区以煤铁和石灰石生产而**,此外窑洞甚多。据考证,远在2000多年前,此地是以烧缸、制瓦而被称为“窑街”。陶瓷业是随着煤铁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到了清末和民国年间,瓷缸、陶瓦、陶罐等作坊及初具规模的制造业遍布街市,溪湖成为远近驰名的陶瓷制品的生产基地。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山西太原府盂县人杨春海会同铁匠多人来到后湖、柳塘一带,从事采煤和炼铁业。同治年间,因慕名于“本溪湖”的一方山水,远方游客纷至沓来,特别是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的商贾游客的大量流入,云集从业,形成了“买卖兴隆,生意两旺”的“吕缸”、“顺成”、“广盛”、“福顺”四大窑业,僻静的山村林地从此得名为“窑街”。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加紧了对辽东地区的经济入侵,日本人大仓喜八郎又在“窑街”一带建立了“本溪湖大仓煤矿”。由于采煤工人的增加,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外地从业人员愈来愈多,街市人口倍增,“窑街”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始于河东桥头,横跨河西至柳塘,全长4000余米的狭长地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盛京(今沈阳)将军赵尔巽上书清廷,请求设置本溪县。翌年,经吏部批准,划辽阳东、凤凰城北、兴京(今新宾县)南各一部于本溪湖,称本溪县,县治设于本溪湖。本溪湖成了太子河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盛京改名奉天,置省,本溪、桓仁两县隶东边道,为奉天省的属县。 由于本溪湖是本溪煤铁公司所在地,在其煤铁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商业、服务业也逐渐发展,带动了以本溪湖为中心的周边经济的发展,西边从牛录堡起,东至碱厂堡、清河城,太子河沿岸商店、烧锅、杂货铺林立,赌场、妓院、大烟馆等也应运而生。县政府的大小官员和本溪湖煤铁公司的高级职员构成本溪湖的上层统治人员,戏院、茶馆、酒楼成为他们腐朽生活的场所。原来人数不多的本溪湖地区逐渐形成了工业生产型的人口集居地。民国前期,本溪湖就已成为城区的中心,民国后,本溪地区普遍的经济开发继续向本溪湖集中。 本溪湖地区人口密集,商店林立,交通方便,已经成为本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备了城市的条件。1939年,伪满洲国在本溪设市,称为“本溪湖市”,市政机构设在本溪湖市区之中。 本溪湖自从设市之后,就呈现出一座城市两重天的街市局面。从小明山沟口至本溪湖火车站以西,本溪湖河北岸,成了日本侵略者的租借地;顺山子、东山、南山、西山为煤铁公司附属地。日本人居住的地方街道整齐,房舍幽静,卫生设备讲究,被称之为“洋街”。中国人居住的地方街道狭小拥挤,房屋破烂不堪,卫生条件极差,空气污浊,灯光昏暗,是为“中国街”。这一时期日本人在本溪开设的商户达55家,其中本溪湖一地就有34家,中国人开设的110余家商户也主要分布在本溪湖一带。张碗铺、稻香村、福增利、三益合等商号争相出台,土木建筑、商业网点日渐兴起,烘托了街市,繁荣了经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伪本溪湖市政权倒台。1947年国民党政府宣布撤销本溪湖市,将原市辖区域合并于本溪县。1948年10月本溪解放后,重建本溪市,由辽东省领导。新中国成立初期,本溪湖市为中央直辖市,后去掉“湖”字,改为本溪市,沿用至今。1955年,本溪市政府将河东、河西两个区合并,设立本溪区。翌年,改为溪湖区。 改革开放后,由于城市经济建设的变化和发展,平山、明山两区,逐渐取代了以前溪湖地区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本溪湖由昔日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变成了今天偏僻落后的老城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溪湖老城区正在旧貌换新颜。昔日的坑洼沟岔变成了宽阔平整的马路,低矮简陋的民房被鳞次栉比的高楼住宅所取代。时至今日,本溪湖地区在本溪发展中仍然占有重要位置。因为人们不会忘记,这里曾经浓缩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激荡,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奋进。 泱泱洞水,巍巍古刹,玲珑剔透的本溪湖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重新缩放出迷人的光彩,在群山环抱、石壁相衬下辟就出一方山光湖色交相辉映的“溪湖胜境”。 |